Monday, September 22, 2008

財富管理降低門檻,土洋激戰

爭食七‧五兆資產


作者:張翔一

出處:天下雜誌 第391期 2008/02/27 出刊

財富管理展開全新競爭局面, 外銀打破過去與本土銀行涇渭分明的市場區隔,理財門檻向下拉到五十萬, 八十萬客戶近七.五兆的資產,各家銀行能搶下多少?業者如何網羅一流理專?


 電子業高階主管黃副總剛與理專檢視完年度理財績效步出接待室,分行經理和兩位主管早就等在旁邊相送,「謝謝您長期信賴,希望有機會能介紹同事或朋友,」分行經理笑容滿面地拉攏生意。
 剛坐上車,黃副總又接到薪資轉帳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專員的問候電話,「突然覺得自己變成VIP了,」黃先生苦笑透露。
 沒錯,年收數百萬台幣階層的市場,正是今年台灣金融業不分本土外銀,開始全力衝刺的財富管理激戰場。
 四大外銀去年紛紛併購本國銀行,取得更多通路,成長壓力也更大;本土銀行業務重心從受限的企金業務和風險較高的放款,轉向穩定的手續費收益。兩個趨勢交會出財富管理全新的競爭局面,打破本土銀行和外銀間過去涇渭分明的市場區隔。
 中信、富邦、台新等本土金控,紛紛大動作延攬人才,成立新部門,上攻過去外商專擅的高端理財和私人銀行業務。萬泰銀行引入私募基金後,最近甚至在一○一大樓開設數千坪的富人理財中心。
 外資銀行則準備複製高端理財的技術和經驗,把門檻向下拉到三百萬、甚至一百萬台幣,與本土銀行一較高下。
 戰場甚至還向下延伸。富邦上月調降白金理財服務門檻至一百五十萬,部份業者準備跟進。外銀如荷銀和花旗甚至考慮五十萬元的理財市場,等於與本土銀行的最低標準相同。
 當這波短兵相接的財富管理大戰開打,業者如何勝出?

理專新血大戰,薪資非關鍵
 「最重要關鍵還是人才,」荷蘭銀行財富管理資深副總經理孫可基指出,過去財富管理比的是產品線的完整度和服務尊榮感,「但是現在領先群間的條件已大同小異。」誰能夠整合資源,在前、中、後台搶到最多一流人才、建立一流團隊,就贏在起跑點上。
 說起來簡單,落實非常不容易,一大關鍵,就是理專壓力大、流動率極高。目前統計,今年光是第一線的理專總需求就高達三千人以上,業界更瀰漫磨刀霍霍的挖角氣氛。
 業者還要與香港、新加坡等地競爭。「財富管理人才近年每年平均流出一百五十至兩百人,」花旗銀行台灣區負責人利明獻點出,台灣在所得稅務和海外投資法規的限制下,使得國內業者要付出更多成本留住優秀理專。
 業者若要網羅一流人才,不能只在薪資上著墨,中信銀資深副總經理隋榮欣指出,還要讓理專能有隨銀行共同成長的感覺。

修改考評機制 提升戰力
 外銀則善用國際資源和分行通路的優勢,將表現出色的理專送出國進修,或者讓理專在正式接任之前,能先到國外進行完整的訓練。如中信、台新、富邦、國泰等本土財富管理業務領先業者,在固定的投資市場分析訓練與產品課程之外,紛紛花重金替旗下理專開設「軟性」課程,包括品酒、藝術鑑賞、服裝禮節、健康飲食課甚至高爾夫球等,接近富裕客戶興趣之餘,也能自我提升。
 不僅吸引人才方式不同,財富管理的領先業者,也從修改考評機制上提升戰力。
 財富管理講究信任與長期關係。過去銀行過於重視銷售的文化,理專常在手續費與額外獎金誘因下,推銷獎金高、但不見得適合客戶的產品,可能重創消費者對銀行的信賴關係。最明顯的例子,就是近日發生的連動債風波。
 孫可基指出,目前各中外主要財富管理銀行,也紛紛緊盯理專,已經不再以手續費業績為主要考評標準,還要能隨時通知客戶投資市場變動,管理資產(Asset under management,AUM)不斷增加、客訴接近零,才算及格。
 一位銀行財富管理中階主管透露,銀行改變考評制度後,最近每日常得打上近百通電話,晚上要盯美股,七點還要起床準備早會,每週更得承受管理資產的評比,「現在要求好績效表現,真的得有生活零品質的覺悟才行。」
 目前台灣地區的每位銀行理專,平均要負責近一百五十位客戶,要怎麼做到定期追蹤每一位客戶的投資績效,給予新的建議,甚至主動通知定存到期等瑣事? 

加強二線後援系統
 「一個理專站出來,背後有沒有專業後援支持,一眼就看得出來,」隋榮欣指出,業者要勝出,就必須讓產品、研究部門與理專的溝通能儘可能的密集和充分,才能確實將最新投資訊息傳達給客戶。
 IT系統也是理專服務眾多客戶能否遊刃有餘的重要關鍵。荷銀台北分行兩年多前自行研發、再推展到全亞洲分支的系統,「我們可以為客戶設定停利停損點,一但價格觸及該點,系統會自動通知理專,管理部門也能同步監看檢查,」孫可基指出,現在這樣的技術其實許多業者也已具備,關鍵更在於是否能充分利用。
 財富管理普及化,已進入激烈的競爭局勢,八十萬客戶近七.五兆的資產,能搶下多少?從過去每年比、每季比,到現在甚至每月、每天都要斤斤計較。是否會成為惡性競爭?
 隋榮欣認為,財富管理只要不淪為手續費的削價競爭或無止境的強迫推銷,應有助於銀行全面提升服務品質。
 「長期來說,應有助於整個財富管理產業走向正軌,」銀行局副局長林棟樑也認為。但投資市場同時面臨多空疑慮,台灣市場又還不夠成熟,銀行和消費者都還必須學習風險控管和正確的投資觀念。

財富管理首輪贏家:中信銀

 財富管理大戰進入新紀元,「首輪」領先群已經出爐,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在管理資產市佔率和手續費獲益上並列第一。
 除了重視經營客戶關係,中信銀未來計劃將投資人投資組合的獲利列入理專業績考核範圍內。

聰明選理專,客戶得利五關鍵
 雖然銀行競爭強強滾,但是我們真的需要財富管理的服務嗎?
 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邱顯比研究指出,國人目前退休準備金額明顯不足,主要是因缺乏有紀律的儲蓄與投資。
 財富顧問應該是個幫手。但是消費者要會挑選,會運用。以下整理學界及業界資深專家回答,做為選擇時參考。
 一、善用管理系統,克服投資的惰性與弱點。技術領先的財富管理銀行多有管理退休帳戶的系統,簡單輸入目標退休年齡與個人金流狀況,就能了解個人每月或每年應如何分配資產,對自律性不足的投資人幫助很大。系統中自動提醒停利與停損點的設計,還可以隨時監督、提醒調整。
 二、土、洋私人銀行服務,到底哪個好?若擁有國際資產和金流,外銀在技術和通路上仍擁有較高的優勢。台灣境內的服務,中外銀間差異不致過大。加上本土私人銀行的門檻遠比國際級銀行要低,通路較多,創立之初更會百般拉攏,相對優勢不小。
 三、該如何選擇往來銀行?先從銀行體質和媒體的評比中挑選出兩至三家,再實際走訪比較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齊全度,和手續費與其他服務是否符合個人需求。
 另外,金管會會定期公布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缺失資訊,也能做負面表列,做為選擇參考。
 四、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?與理專溝通時,要以獲利組合(portfolio)的觀念,而非「賺愈多愈好」的心態檢視自己的資產配置,平均分散產品,而非拘泥於保本或積極等名詞,重押單一商品。
 五、理專推薦某檔商品時,該如何保護自己?「不懂的商品絕對不要買,」投信投顧公會秘書長蕭碧燕強調,一定要弄清楚商品的投資邏輯。
 若時間少,或懶得看完整本基金申購書,至少也要理專詳細將產品的風險面勾出,同時詳細說明,能夠認同與願意承受風險再繼續,絕不要輕易簽名。

連動債對理專的震撼教育

 因次級房貸風暴造成銀行銷售的連動債產品價格大跌,也引起理專和客戶間的關係緊張,甚至對簿公堂。銀行局關於財富管理的書面申訴案件確實增加,二○○七年共有五十件,前兩、三年只有個位數。
 客戶申訴的重點,大都是理專只顧推銷,低估風險,或是未把產品的特性如「保本」與否解釋清楚。
 銀行局副局長林棟樑建議,未來若客戶與理專有爭議,先向銀行申訴反映,再尋求銀行公會或司法途徑解決。不過銀行局接獲申訴只能就內控和法規兩大項檢查銀行疏失,對於理專和顧客間對風險認知的模糊地帶,無法判斷。
 「金管會將不會如外傳進一步限制金融商品的販賣種類,」林棟樑說,「只希望透過這次教訓,業者能夠更加自律,我們也會持續加強對民眾的金融教育。」
 所以,問題核心還是在銀行不能忽視理專的作業風險與反應的能力。
 例如台新銀行財富管理部門在去年八月次貸風暴衝擊連動債商品時,立刻要求旗下理專在第一時間告知客戶,資深副總經理林尚愷表示,這個動作建立起顧客信任,今年開始短短一個月,台新銀行的管理資產(AUM)就增加了兩百億元。「銀行不能再只著眼於手續費收益,」林尚愷說,台新已將客戶滿意度列為考核理專的最重要標準之一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