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September 6, 2008

電子代工業具有高門檻 ?

鴻海兵團在業績面,有點像綁粽子,全都糾結在一起,一個富士康獲利大衰退,就牽連到鴻海獲利,因為環環相扣,所以在這個全球經濟不景氣、電子產品利潤低競爭大的風頭下,鴻海兵團獲利要再大翻轉,可能需要一點時間。

再說股價,由於可預見的未來景氣仍混沌,鴻海集團除非找到新門路,否則在電子代工業界打轉,很難再轉出高成長,因此短期內,鴻海兵團只能打游擊戰,主力兵種還是富士康、群創與鴻準,一定要等到主力兵種走出格局,整個集團才有新機會

鴻海的馬其諾防線

文/黃啟乙

鴻海集團第二季獲利不如預期,甚至出現衰退,令鴻海集團股價聯袂重挫,形成台股再向下探底壓力,最主要是富士康獲利大減五六.一%所致。中國市場已明顯出現兩種不同的型態,出口產業壓力大,內需產業反而仍具成長空間。

鴻海公佈上半年財報,結果不如預期,單是第二季稅後純益為一一九.三三億元,較去年同期衰退二三.六%,折台每股純益為一.六元(以除權後股本計算),創下近年來單季衰退的紀錄,合計上半年稅後純益為二八○億元,折合每股為三.七六元,也較去年同期的三一二.六億元,衰退十.四%。消息一出,令鴻海及其集團股連袂重挫而下,也拖累了台股再次破底,震憾了台股。

鴻海集團股價在短線上的重挫,對台股的確造成強大的信心壓力,鴻海不僅是台股中,總市值排名第二的個股(僅次於台積電),它的下挫直接影響到台股指數的漲跌。

更重要的是,鴻海集團代表著台灣電子代工產業的龍頭指標,不論在生產競爭力全球運籌能力,皆是世界一流水準,如果連鴻海集團在獲利上都出現衰退,那麼其他台灣電子產業,可能真的要面臨強大的考驗!美國經濟的走弱,進一步影響到全球,尤其是台灣也持續受到衝擊,令持股信心受到相當程度的打擊。

若進一步來探討鴻海為什麼在第二季單季獲利會出現衰退?其實跟它的子公司──富士康,有著一定的關係。因為過去富士康的轉投資收入,占鴻海的二五%,當富士康公佈上半年獲利衰退五六.一%,僅一.四二億美元,即可了解,第二季鴻海為什麼獲利會衰退。
 
富士康上半年衰退五六.一%

根據富士康上半年所公佈的財報,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九.五%,降到六.七%,毛利率就整整少掉二.八個百分點,獲利衰退的幅度超過市場,甚至法人的預期。事實上,今年以來,富士康的股價已跌了近七成,若再從二○○六年十一月份,所創下的二七.七元港幣高價起跌計算,到目前的五元多港幣,跌幅更達到八○%以上,令富士康的總市值也由最高峰的一千九百億元港幣,縮小至不到四百元港幣,情況十分慘烈。

富士康獲利的大衰退,主要的原因,包括:中國勞動成本法的實施,令成本上升,再加上原物料上漲、人民幣的升值,以及全球景氣放緩,更重要一點是,重要的代工廠商──摩托羅拉出現衰退,令代工訂單受到影響,在中國內部又有競爭對手比亞迪的挑戰,這一連串的利空,導致富士康獲利受到嚴重的影響,近而拖累了鴻海集團的獲利,以及股價表現。

再看到鴻海股價表現,在去年六月份創下三○○元的高價之後,也進入長達一年以上的跌勢,最低一度跌到一三二.五元,跌幅達到五五.八%。從二○○○年以來,鴻海的股價即便在市場最低迷時,都可以力守一○○元上下,即短暫跌破一○○元,也會很快拉上來,一○○元已成為鴻海長線股價上,最重要的馬其諾防線。

當鴻海股價跌到目前價位區,而且九月十六日將分派三元現金股利,以及一.五元股票股利,若以一四○元來計算,除權後參考價在一一九元上下,已接近一百元上方關卡。故而,除權前鴻海股價在一四○元以下,至少會有強大的抵抗力,股價的表現,也可視為台股重要的多空指標。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台灣以鴻海為首的代工產業,還包括其他代工大廠,如:緯創、廣達、仁寶、英業達等,已形成一個「門檻」非常高的產業,它的高門檻,就是來自它們的「低毛利」。

電子代工業具有高門檻

大家可以想一想,當一個產業毛利不到五%,還會有新的業者,會花大錢建立如此大規模的電子代工企業?經過這十年來的調整,全球電子代工產業就剩這幾家,而且是大者愈大,所以長線上的價值,就建立在此!

 

只不過,當不景氣來臨時,一定會受到衝擊,何時會再自谷底回升?恐怕也不會馬上就會好,需要一些時間來調整!其中,富士康的股價表現,或可視為領先指標,何時看到富士康止跌,展開反彈,那時才是鴻海集團股捲土重來之時。還是要再強調一次,這需要時間來調整。

如果若再以整體的大環境來觀察,似乎也可以看到些許端倪──鴻海、富士康集團,係以中國生產基地,以外銷為主的產業

過去十幾年以來,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之後,鴻海集團也跟著壯大,甚至因此成為具世界競爭力公司

根據中國新華網的報導,中國大陸前五○○強企業,也就是用營業額來排名,其中排名第一到第十四名,都是中國的大型國營企業,如:中石化、中石油、工商銀行、中國銀行、建設銀行,或者是中國移動、中國電信等大型國企,而排名第十五就是鴻海集團旗下的鴻富錦,就可以買到鴻海集團在中國的根基。

但下一輪循,若輪成長力來看,中國內需產業發展的空間,將更勝於外銷出口產業。先就在香港上市的台資企業來作比較,除了富士康之外,康師傅,或者是以零售、通路業的寶勝(為寶成集團旗下的通路股)、達芙妮等,基本上的獲利,皆呈現大幅增長。

以旺旺為例,公佈了到香港上市之後的第一次財報,上半年稅後純益為一.二八億美元,成長五三.九%;至於康師傅,在上半年也賺了一.二七億美元,成長三三.二%;寶勝則賺了三千四百萬美元,成長率高達一二七.五%。

中國內需消費獲利續增

可以發現富士康、康師傅、以及旺旺,這三家台資企業,上半年的獲利十分接近,分別是一.四二億美元,一.二七億美元,以及一.二八億美元,但富士康卻呈現衰退局面,而旺旺、康師傅則持續成長。其實不僅是台資企業,我們從中國企業上半年的財報之中,也可以看到,只要是以內需、消費、通路等行業,在上半年大都繳出不錯的成績單。

在今年北京奧運會中大出風頭的中國大陸體育用品業者──李寧(2331HK)為例,上半年的純益達三.三四億元人民幣,成長六八.三%;同樣以體育用品通路為主的安踏(2020HK),上半年也賺了四.三億元人民幣,成長一.一倍。百貨通路的百盛(3336HK),上半年也賺了四.一二億元人民幣,成長卅五.七%。

 

 

No comments: